第一次接触到“阴谋论”,大概还是在初中的读书课上。同桌捧着一本比牛津字典还厚的多的书看的津津有味,交流感想时则用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口气,神秘兮兮地跟我分享一些完全颠覆我以往认知的“小秘密”:如周瑜之死是孙权为了江东大权、鲁肃做老好人是为了自己左右逢源,曹操弄权才是保全汉室正统,诸葛亮为自己的地位害死庞统等云云。末了,他一脸得以地向我展示他手中读物的封皮:一张巨大的几乎占到整个封皮一半的怪异面具旁画着几张经典的京剧脸谱,中间夹着几个醒目的大字:你不知道的三国。
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但当时的我却是把这本书借过来好好翻阅了一遍。这位作者的文采思想且不论,光是这等产能就足以让许多网文写手望而生畏。至于字里行间充斥的阴谋算计、小人心思,我实难以用正常的语言去形容,但是这的确让我在以后阅读文史类作品的时候,都不由得思考:我们现在看到的真的是正确的历史吗?
远在盛唐,开创“贞观之治”的太宗文皇帝亲自下场介入起居注的编写,近观满清,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两代君主对历史的篡改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以至于到了现在竟留存了许多千奇百怪、匪夷所思的奇闻野史。一方面,这些坊间传闻为后世的文艺工作者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创作灵感,而另一方面,这些怪谈也把人心的黑暗无限倍的放大,也有有了各种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的地摊文学和反智图书。
作为后来人,对于先贤们为了自己形象而进行的“历史创作”我确实是不甚认同的。但即便是身受宫刑依然绝不变节的太史公也免不了在《史记》中夹带私货,用春秋笔法表达观点,正所谓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是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成型后的时间里,在这个终端几乎人手一个,流量充斥生活的世界,过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地摊文学们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开始大杀特杀,收割四方。
为了自己的私利,一群八百个心眼满是铜臭的“大才名士”们创作出无数充斥着英雄先辈们黑料丑闻,甚至是无端臆想、恶毒猜忌的视频文章,然后通过网络不断地刷新观众的认知乃至于三观。两汉英雄、隋唐豪杰的之间惺惺相惜、龙争虎斗,在他们的嘴里成了阴谋算计、勾心斗角的权斗典范,两晋奸贼、清明蠹虫在他们的笔下一个个俨然成了一心为国为民,不得已而为之的忠臣良将。更有甚者,居然还对神怪小说、志异经谈动了心思,最终成了梁山好汉在聚义厅前各怀鬼胎,师徒四人同修同行却始终异心。
鬼神文史,终归品茗之谈。然而对于《大明王朝1566》、《人民的名义》,这样明显主题是反腐倡廉的电视剧,硬是在这群大才的笔下成为了“现代权谋教科书”。他们的视频和文章都热衷于解释剧中官员们的行为,典型的如:这句话起码有三层意思,这个举动至少传达出五层意思,他的态度说明他的后台如何如何...凡此种种,占据了他们创作的绝大部分篇幅,仿佛他们就是剧中的人物忙于带领观众们去算计,却极少着墨于本剧最核心的主旨,最终反倒是祁同伟、高育良这等贪赃枉法的墨吏,老奸巨猾损公肥私的杨金水、徐阁老得到无数的惋惜甚至是佩服,而对于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海青天瑞公,亲赴一线缉查墨吏的侯亮平,却被指指点点、品头论足,以彰显自己的“智慧”,实在是可笑之极。
《诗经》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这是周朝的人以商朝历史为借镜所留下的箴言。我一直认为历史就应该绝对公正公心,因为这是后来人学习体悟先民智慧、传承信仰文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从《左传》《春秋》到《史记》《三国志》,比及《资治通鉴》《旧唐书》,人们对于记录传播历史从不停息。在古代,知识的流通传递是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因此古人做学往往是一心一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在现代,只要你想获取知识就是打开搜索引擎敲一敲然后回车的事,根本不存在壁垒,但这也意味着我们的思想相比于古人在更加地活跃开放的同时,思考模式和观念也在接受的信息中被无数次地重塑就。
我衷心希望每一个历史文化的科普人和传递者们能实事求是,秉持公心,据理力争,明白是非。你们的一张口、一支笔,系着我泱泱中华五千年的多少红尘滚滚、几度盛衰兴亡,难道就只看得见阴谋算计,勾心斗角?难道就见不到“书生自有嶙峋骨”“马革裹尸丈夫还”的英雄气概?看不到“青衫磊落少年行,仗剑长歌望天青”的少年意气?古人说“净口、修身、齐家、治国,然后平天下”,净口是一个人真正自我觉证的开端,望共勉之。
随笔一篇,有感乱象而作,抒发感慨。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5100.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