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史百科-专注历史的百站网站

热门搜索: 后宫 杨贵妃 蒋介石

稻香村对联是红楼梦核心影射的点睛之笔

位置:首页  »  人物野史  »  稻香村对联是红楼梦核心影射的点睛之笔
日期:2023-05-25 22:20热度:加载中...

稻香村对联是红楼梦核心影射的点睛之笔

作者    随风飞舞潇洒人生


顺着康熙东巡这个话题,让我们再来挖掘一下作者的另外一个匠心独运的地方。


估计大家都不会去留意这样一个细节:“红杏梢头挂酒旗”这句,描写的是春季。因为红杏花开嘛,当然是在春天。而“柴门临水稻花香”这句,描写的是秋天。因为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许浑诗的头两个字也是“秋来”, 明确说明是秋季。


 那么宝玉所引的两句诗,恰好暗含了一春一秋两季,这是巧合还是特意?我们不妨再来看后面宝玉题的对联:


 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这里面的“新涨”与“好云”是对仗的。前者是说,春天来了,水刚涨起来。后者说的是秋天云气的美好(详细的后文再分析)。大家看,这里又是一春一秋。


然后,黛玉的《杏帘在望》诗其中的第三联:


 一畦春韭熟, 十里稻花香


 这显然又是一春一秋。


 大家都想不到吧?原来书中所有的描写稻香村的诗和对联,都隐藏了“一春一秋”的意象在里头的。这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上面说到的徐灿见康熙这个事件里头。康熙当时是去盛京祭祖,并顺便视察东北各地。而一般满清皇帝出巡,都是顺带要组织骑射狩猎的,这也是满清人的传统。


 关于狩猎这个传统,不知大家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就是就做“春水秋山”。


 春水秋山,原为契丹皇帝春猎之水与秋猎之山的统称。渐以指代皇帝春秋行猎之事。契丹民族喜猎,皇帝尤之,更受长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影响,为避夏暑冬寒,皇帝一年大部分时间不在京城,而在外地落帐,称为捺钵,主要臣将扈从,随时随地处理国务,实为流动的政治中心,春水秋山则指春、秋捺钵之地。春猎地最初主要在长春州之鱼儿泺(今吉林省镇赉县东南月亮泡);秋山指庆州(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白塔子)迤西之诸山,以后,随活动范围扩大,并不限此两地,逐年有变。


 原来“春水秋山”这个词,还是特指北方少数民族的狩猎活动的。那么到这里,不知大家明白了没有?作者为什么在所有关于稻香村的诗与对联中,都嵌入一春一秋这个意象?这就是为了影射康熙皇帝那次的“春水秋山”的东巡之行。


 正是起因于这次东巡,徐灿才得以遇“文王”,才得以回家。这是徐灿一生最值得说道的一件大事,是她唯一被记入史书的一件大事,也是徐灿回家过程中的最关键的一件大事。



带脂批的稻香村对联是:

新涨绿添浣葛处,〖庚双夹:采《诗》颂圣最恰当。〗

好云香护采芹人。〖庚双夹:采《風》采《雅》都恰当。然冠冕中又不失香奁格调。〗

 

为了说清楚这幅对联隐含的秘密,下面我分几个层次来逐一分析。

 

首先第一个层次,前边讲过,徐灿回家这个过程中,最关键、最重大、也是《明史稿》中记载徐灿的唯一一件事,就是徐灿向东巡祭祖的康熙跪请陈情,乞求赦其回家,并最终获得赦免。那么对联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影射。

 

我们来看上联的“浣葛”与下联的“采芹”。

 

浣葛”的出处很明确,就是出自《诗经》中的《国风·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澣我衣。害澣害否?归宁父母。

 

这首诗是描写出嫁在外的女子,常年在山中采葛织衣,辛苦劳作。现在“言告师氏,言告言归”之后,草草把衣服洗干净,将要回娘家了。哪件洗哪件不洗呢?心情真是忐忑、迫切、欣喜、激动五味杂陈。

 

那么不需再多作解析了,这首诗用来影射徐灿临回家之前的情景与心情,真是太恰当了。“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就是在影射向康熙乞求回家啊。另外大家还记得探春的那句诗吗:“葛巾香染九秋霜”?这“葛巾”,正是象征徐灿在塞外采葛织布,辛勤劳作。而陈之遴自1658年流放至1666年去世也恰是九年。

 

这里还要注意,“浣葛”指的是回家前先洗好衣服,这时的地点仍然还是在异乡的住处。因此,元春最初的赐名“浣葛山庄”,仍为影射尚阳堡。而后才改名为“稻香村”,即影射从尚阳堡回到家乡。作者的构思是很巧妙的。

 

下面我们接着再分析一下“采芹”。

 

传统红学注释中,都认为这是出自《鲁颂·駉之什·泮水》中的一句“思乐泮水,薄采其芹”。说的是鲁候大架光临来到泮宫(即学宫)的情景,然后对其进行歌功颂德。据此,传统解析就认为“采芹”两个字是影射读书人,也就是李纨的儿子贾兰。

 

这个解析表面来看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是有点问题。一来是跟稻香村整段的影射主题有点对不上。二来更主要的,在这句旁边的脂批写的是“采《風》采《雅》都恰当”。而上述的出处却是《颂》,并非《风》或《雅》。

 

其实,《诗经》中还有另一首诗是写“采芹”的。那就是《诗·小雅·采菽》,其中的一句是“觱沸槛泉,言采其芹”。

 

采菽采菽,筐之莒之。君子来朝,何锡予之?虽无予之?路车乘马。又何予之?玄衮及黼。

觱沸槛泉,言采其芹。君子来朝,言观其旂。其旂淠淠,鸾声嘒嘒。载骖载驷,君子所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彼交匪纾,天子所予。乐只君子,天子命之。乐只君子,福禄申之。

维柞之枝,其叶蓬蓬。乐只君子,殿天子之邦。乐只君子,万福攸同。平平左右,亦是率从。

汎汎杨舟,绋纚维之。乐只君子,天子葵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优哉游哉,亦是戾矣。

 

这首诗,描述的是诸侯君子来朝拜周天子,穿着合乎礼仪的装饰,仪态雍容典雅,进退合乎礼仪。周天子很高兴,对诸侯赏赐有加。诸侯君子获得赏赐也非常地快乐。

 

大家看,显然这首诗才是《红楼梦》作者真正想要引用的诗,各方面都可以得到完美解析:

 

第一,这首诗正是出自《雅》,加上上联的“浣葛”出自《风》,正好符合“采《風》采《雅》都恰当”;

 

第二,这首诗描写周天子对来朝拜见的诸侯君子进行赏赐,也正好影射了康熙对来朝见的徐灿的赏赐赦归。徐灿对此自然非常的快乐,从此之后“乐只君子,福禄申之”、“乐只君子,福禄膍之”。自然也对康熙感恩戴德。徐灿可曾经是一品的诰命夫人呀,地位自然比得上春秋时候的诸侯;

 

第三,这也跟许浑“柴门临水稻花香”那首诗的末句“可能垂白待文王”呼应上了,文王可不正是周天子嘛;

 

第四,稻香村有“”,也就是泉。井的周围种满蔬菜,也正符合“觱沸槛泉,言采其芹”的情景。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简单地通过四个字,巧妙地引用两首《诗经》中的诗,再加上上下联所包含的“春水秋山”(对此后文还会详述),就影射了整个徐灿拜见康熙乞归的事件。这就是我要说的这幅对联的第一层含义。


第二层含义上联部分已经转在这篇:黛玉葬花情节影射徐灿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7369729



接着分析稻香村对联的下联:


好云香护采芹人


首先,这下联从字面上就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我们先来确定如何断字。


是“好云—香护”还是“好云香—护”呢?从两点看可以确定应是前者。一是从对仗角度说,上联断句是“新涨—绿添”,那下联也应一样;二是“好云”这个词是有的,但基本上没有“云香”这个词。古诗词中“云”和“香”连在一起的,都不是单独的一个词。


那么“好云”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感觉很少见。查阅古诗词,“好云”的确出现的频率很低。用过这个词的诗词也就那么聊聊几首。它通常有两个意思:一是指女子漂亮的头发。例如“一带好云侵鬓绿,两行嵬岫拂眉清”,这是形容女子头发眉毛都很漂亮。二是直白地就是指美好的云气。例如“山叠好云藏玉鸟,海翻狂浪隔金鳌”。


那么,此处的“好云”是哪一个意思?


从上下文看,显然不太可能是形容头 发。“护”无非就是保护、遮护、庇护这类意思,头发怎么能去“护”一个人?如果硬要理解成赞美该女子的一头秀发,这也跟上联的无论是表面还是隐含的含义毫无关联。


所以,“好云”还是应该理解为美好的云气。这句话的意思,是祝福“采芹人”—也就是徐灿,被美好的香云所环绕遮护。


对于这个解析,我相信大家仍然一头雾水。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为何无端端要提云气?这是什么样的云气?稻香村地处平地,为何会有云气?这云气又为何可以“香护采芹人”?


也有的解析认为,这个“好云”并非实指云雾,而是一个形容词,例如形容稻香村那片灿烂繁密的杏花。但是这依然解析不了上述一系列问题—作者为何要在这么重要的稻香村对联中描写“云”?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欲要揭开这个谜,我们自然还是得从古诗词的引用入手。前面说过,“好云”这个词出现的频率聊聊无几,我们很容易就能定位到作者想引用的是哪首诗。大家请看唐代罗隐写的这首:


魏城逢故人 / 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将别恨和心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前几篇已经分析了,稻香村对联所要表达的第二层重要含义就是告别与怀念。上联所引的戴复古词,就是离别词的名篇。那么这里罗隐的这首诗,可同样也是很有名的一首告别诗。


这首诗的背景,是罗隐曾在某一年,去四川锦江游玩,认识了蔡氏兄弟,成为好朋友。罗隐总共去了两次,春天一次,秋天一次。离开锦江后,经过绵州,回到绵谷,罗隐追忆昔游,写了这首诗,抒发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这是多么意境幽深的句子。《唐诗选脉会通评林》评价此诗,“后四句言己自归后,与蔡氏昆仲不免烟树隔去,回忆锦城两度相游,竞成往事;别离之念不深也乎?”。《唐宋诗举要》也评价:“三四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是谓神行。”


那么通过这首诗,大家是否对作者的用意有所领悟了?如果说上联要表达的是徐灿欲要从尚阳堡离开时的告别,那么下联要表达的自然就是到徐灿家后的回首遥望,无限的思念。上下联所隐含的告别之意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而写,一起一止,对仗工整。


说到这里,正好借机会补充解释一下前面文章分析过的“春水秋山”的典故。罗隐去锦江是“前值东风后值秋”,春天和秋天分别去了一次。所以接着的“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两句,就是分别描写春天与秋天的。因此,“好云香”就是写的秋天。加上上联中“新涨绿”写的是春天,这个“一春一秋”就是暗示“春水秋山”的典故。


接下来继续分析下一个问题。有人可能要问,确定“好云”就是引用罗隐这首诗吗?如果是的话,为什么整首诗单挑出“好云”两个字来作引?


首先一个合乎逻辑的答案,自然是“好云”这个词最为特殊,最容易引导读者发现这首罗隐的诗。其次,作者还加了一个“香”字。这是“好云”,也是“香云”。


那么“香云”是否也有引用诗词呢?的确有的。大家看范成大的《南柯子·怅望梅花驿》:


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香云低处有高楼,可惜高楼不近木兰舟。


缄素双鱼远,题红片叶秋。欲凭江水寄离愁,江已东流那肯更西流。


大家瞧瞧,这首词又是一首有名的告别词。而且大家发现了没有?“好云”所出的一句是“好云无处不遮楼”,而“香云”所出这句是“香云低处有高楼”。两句都是把“云”跟高楼联系在一起,意思是说因为所住楼房很高,被云雾所笼罩、所遮蔽住了。


这种意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其实这在古诗词中,这是很常用的。通常用以表现独居寂寞的女子,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因为女子的居处通常在楼上,在思念亲人的时候,会在高处向远方凝望。而由于在高处,容易被云雾所围绕,这样就把视线给挡住了,看不见远方的亲人,更增添了寂寞惆怅的心情。范成大这首词就是这个意思。罗隐诗用意也类似,只不过人物关系变成了男性朋友之间的关系。



运用这个意象的一首最早、最有名的诗是东汉《古诗十九首》之一的一首佚名诗: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传说杞梁殖为齐君战死,妻子悲恸于“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人生之苦至矣”,乃“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


 至此,我想作者的用意就很清晰了。“好云香护采芹人”这句下联,是运用“云遮高楼”这个意象,表现逝去丈夫、儿子的徐灿的独居在家的情景。徐灿晚年也的确就住在“小桐溪之南楼”之上。


 同时作者用了个“护”字,改变了原来的“悲”的这层意思,而转变为祝福之意。意思是现在环绕小楼的好云、香云,不再是为了阻挡您的视线了,而是在保护您,呵护您,您就放下一切安度晚年吧。这就是稻香村下联所隐含的深意。


 那么到这里,我们就把稻香村对联的第二层含义,即告别与怀念之意,都解析完了。


 再接下来,就终于来到稻香村对联隐藏得最深的第三层含义了。这其实也是全书的一大隐藏的主题,涉及到作者写作此书的主旨。揭开这个秘密,也就基本上算是揭开了《红楼梦》的最核心的秘密。


 下面,我们不妨从徐灿所写的一首诗说起:


 怀灵岩


 支硎山畔是侬家,佛刹灵岩路不赊。


尚有琴台萦藓石,几看宝井放桃花。


留仙洞迥云长护,采药人回月半斜。


共说吴宫遗屟在,夜深依约度香车。


 但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留仙洞迥云长护,采药人回月半斜”这句,跟“好云香护采芹人”这句下联,是不是存在那么几分的相似?


 一个是“云长护”,一个是“好云香护”,意思相近。另外,“采药人”改一个字变成“采芹人”。感觉上,这两句诗的意思,似乎是存在着关联性的。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徐灿这首《怀灵岩》。显然这首诗是徐灿怀念家乡之作。描写了其家附近的灵岩的特色风景,有佛寺、琴台、宝井、山洞、采药人等。用词浅显直白,很好懂。重点请留意第三、四联:


 第三联写灵岩山上有个留仙洞,洞中云雾缭绕遮护,作者回忆当年,见到有上灵岩山采药的人,直到半夜才回家。第四联写跟这些采药人聊天,说是山上当年吴王为西施修的响屧廊遗迹还在,而且深夜中隐隐约约似乎看到当年西施乘坐的香车在行走。


 从纯写景的角度说,这首诗聊聊选取几个场景,就勾勒出一幅动人的山水图画,写得是真不错。但就仅此而已吗?古人写诗,总会在某关键句中体现出一个主题,立意尽求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而本诗难道就简单地说灵岩的风景很美,所以我很怀念家乡。这就完了?


 要知道诗作者可是写作《红楼梦》的主要人物。这些古代文人的大脑回路精奇,脑中弯弯绕的地方太多了。一首写得这么好的诗,是经过作者精心雕琢而成,内涵不会这么简单的。


 结合徐灿其它的一些诗词,我们就会发现这首诗里面另有玄机。我查来查去,灵岩山并没有一个叫“留仙洞”的景点。这名字应该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么一个名字?


 大家还记得吧,徐灿曾经在一首《如梦令》中,用“桃源仙洞”来形容她的家乡。那么此处《怀灵岩》这首诗,也是描写徐灿的家乡,而诗里面又出现了“留仙洞”,这是否也可以理解为跟“桃源仙洞”是同样的意思呢?大家看上一句诗就是“几看宝井放桃花”,这里面就写到了桃花。


 如果这样来理解的话,第三联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了。“留仙洞”是指徐灿的家,是指她所住的小楼,而“迥”字,是高的意思。因此,“留仙洞迥云长护”,这岂非就是指被云雾所遮护着的徐灿居住的高楼吗?


 这样一来,下一句的“采药人回”,意思就变成了这个采药人从外地回到了“留仙洞”,回到徐灿的家。这个“采药人”,就是指徐灿自己!这个理解,才真正能够呼应本诗主题。徐灿写怀念灵岩,不是单纯的怀念,而是梦想自己未来有一天,当真能够回到自己是世外桃源般的家。


 那么,《红楼梦》中说的是“采芹人”,这里为什么是“采药人”呢?徐灿怎么会去采药?这里面,恐怕又暗藏了一个典故。第四联中的“遗屟”,也是在呼应这个典故。而这个典故,同时也是在《红楼梦》中被非常巧妙而隐晦地引用到的,这是书中非常重要而又核心的一个内容。涉及到宝钗所住的蘅芜苑的影射,也是跟这个典故相关联的。对此,我在下一篇再展开分析。



上一篇说到,徐灿《怀灵岩》诗中的“采药人”,实际上是有典故的。那么这是个什么典故呢?


 若只从“采药人”三字,可能大家不一定能想得起来。但如果说“刘郎”,估计知道的人就多了。


 “刘郎”是“刘阮遇仙”这个神话传说故事的主角。讲述了刘晨、阮肇入山遇仙,并结为夫妇的故事。长期以来,这一故事广为流传,已成了后来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典故,常称去而复来的人为“前度刘郎”。两人所入的天台山,也被称为“天台桃源”。



 那么“刘郎”跟“采药人”有关系吗?当然有啊,因为刘阮两人入山,就是为了采药的,这两个人就是采药人。这个故事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细节有所不同。


刘义庆所撰的《幽冥录》中也有这个故事。这个版本中,故事的最后一句是:


 至晋太元八年,(刘阮二人)忽复去,不知何所。


 这其实就是暗示两人重新又入天台山找仙女去了。所以后世才引申出了“去而复来”这层含义。唐朝刘禹锡写了一首很有名的《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首诗末句里面的“刘郎”,是双关语,既是引用“刘阮遇仙”的典故,也是指刘禹锡自己。刘禹锡十几年前被从长安贬到外地,现在又重新再回到长安任职。因此说“今又来”。


 刘禹锡这首诗太有名了,以至于诗中“前度刘郎”这个词本身又成为了典故,被后世的诗人经常引用。其他人的就不多说了,我们来看看徐灿就曾在她的一首词中,用这个典故来形容她与陈之遴夫妇二度进京的情形:


 无恙桃花,依然燕子,春景多别。前度刘郎,重来江令,往事何堪说。逝水残阳,龙归剑杳,多少英雄泪血。千古恨、河山如许,豪华一瞬抛撇。


 白玉楼前,黄金台畔,夜夜只留明月。休笑垂杨,而今金尽,秾李还消歇。世事流云,人生飞絮,都付断猿悲咽。西山在、愁容惨黛,如共人凄切。


 陈之遴首次进京是在崇祯朝,他中进士后任翰林编修,徐灿也随陈之遴在京居住。只住了一年多的时间,陈之遴就因父亲获罪而被罢官返回乡下。直到十多年后,明清易代,陈之遴投靠清朝重新当官,才再次进京。


 陈之遴和徐灿都是“前度刘郎”。那么假如徐灿第二次进京后,又能再次回家,就可以类比为刘、阮二人又一次从天台山回来了。所以,徐灿才称自己为“采药人”,暗示自己是再次回家的“刘郎”。


 这才是“采药人回月半斜”的真正意思。“采药人”并非从有“留仙洞”的山上下来,而是从远方的“天台仙山”回到了家乡的“留仙洞”。


 我曾分析宝玉引用的“红杏梢头挂酒旗”这句诗,作者是在暗暗借用唐寅的《姑苏八咏》中的咏桃花坞诗表达他的意思。那么当时我其实只分析了作者对《咏桃花坞》诗的上半首的借用。现在我们终于可以来说说下半首了: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


千树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青山寥绝无烟埃,刘郎一去不复来。


此中应有避秦者,何须远去寻天台。


 大家看明白了吧?徐灿“采药人回”的诗意,跟唐寅这首诗是一模一样的。说的都是自己的家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哪用去那个遥远的天台桃源去呢?


 这层意思在下一句诗“共说吴宫遗屟在”中,也有印证。“屟”就是鞋子。唐代的薛能有一首诗:


 许州题观察判官厅句


 三载从戎类系匏,重游全许尚分茅。


刘郎别后无遗履,丁令归来有旧巢。


冬暖井梧多未落,夜寒窗竹自相敲。


纤腰弟子知千恨,笑与扬雄作解嘲。


 诗中第二联“刘郎别后无遗履,丁令归来有旧巢”,用了刘郎和丁令威的典故。


 丁令威是中国道教崇奉的古代仙人。据《逍遥墟经》卷一记载,他为西汉辽东郡人,曾学道于灵墟山,成仙后化为仙鹤,飞回故里,站在一华表上高声唱: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岁今来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后世多用此典。


薛能曾经在许州任职。几年后升任工部尚书,节度徐州。他重游许州旧地,颇为志得意满。他的意思是说,你看刘郎重入天台山,渺无踪迹,连一只鞋子都没留下来。而丁令威修仙千年,得道成神仙后,却能飞回故里,向世人炫耀。我就是那得道了的丁令威啊。


 那么薛能说刘郎走后是“无遗履”,而徐灿却说“遗屟在”,这就是反其义而用之,即是说我这个“刘郎”现在终于回来了。


 不仅如此,徐灿诗中的尾联借用西施的典故,也有同样的意思。西施施展美人计,入吴王宫成为宠妃,迷惑吴王。传说中吴王灭国后,西施功成身退,幸福地与范蠡泛舟五湖,归隐山林。因此徐灿诗的尾联说能在响屧廊遗迹中看见西施的香车,那就是把自己也比作西施,也希望能从满清朝廷中全身而退,归隐山林。




明白徐灿的这层意思后,我们再来看下《红楼梦》中李纨的判词: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如冰水好”这个词,很多人都看得出来,是暗用唐代诗僧寒山和尚的那首诗:


 欲识生死譬,且将冰水比。水结即成冰,冰消返成水。


已死必应生,出生还复死。冰水不相伤,生死还双美。


 最后一句的“不相伤”、“还双美”,不就是“相好”的意思吗?所以“如冰水好”就是暗示寒山的这首诗。从徐灿的经历来说,坎坷波折,与亲人生死离别。用冰水、生死相互转化来形容,倒也勉强说得过去。


 但其实,真正的关键之处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寒山和尚这个人。原来寒山刚开始时,就是在天台山上隐居的。而后来呢,却来到了苏州的寒山寺当主持。大家瞧,这不就是暗指从天台山回到徐灿的老家苏州么?这才是李纨判词中“如冰水好”的真正含义。


 那么徐灿的理想是从天台桃源回家。但陈之遴可是恰恰相反的啊,他是个贪恋红尘富贵的人。《红楼梦》就是记叙陈之遴这块石头下凡经历温柔富贵乡的故事。作者也说得很清楚,其初衷是“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


 “闺友闺情”换种说法,不就是“风月之事”、“风流艳遇”吗?这是作者写书的最原本的目的。


 所以至此,我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为何作者要在黛玉葬花这么重要的情节中,影射戴复古的故事了。这显然是以戴复古影射陈之遴,暗示他抛弃了徐灿这个原配妻子,在北京城这个“天台仙山”中有外遇。这个就是稻香村对联的第三层次的含义。


 有个细节不知大家有没留意,这个戴复古是哪里的人呀?原来他正是天台黄岩人!这真算是自带风流属性了。作者找到这个人、这个事来影射,也真是煞费了苦心。


 书中拿天台山籍贯说事的还有一处。


 第二十六回薛蟠生日,请了宝玉等人到场喝酒。薛蟠说看到有张春宫图,落款是“庚黄”所画。宝玉指正应为“唐寅”。“庚黄”与“唐寅”,字形固然是相像,但相像的字还有很多,为什么作者要挑这两个字来说?


 当时的场景就是与风月一事有关。而在紧接着的上一段,就是宝玉闯入午睡中的黛玉的房间的情节。宝玉被黛玉“星眼微饧,香腮带赤”的样子勾引得神魂飘荡,出言调戏黛玉。这个情节也在暗示风月之事。


 那么我们来看“庚黄”,把这两个字调过来,就是“黄庚”。大家知道吗?原来黄庚是个人名,他是宋末元初人,号天台山人,他的籍贯就是天台人!作者非常隐晦地影射了天台山。


 除了上面这些隐晦的影射外,实际上《红楼梦》的主体情节,也跟“天台桃源”故事密切相关。


 我们看书中的“太虚幻境”,这不是一个典型的天台仙山的故事吗?宝玉梦中误到太虚幻境,里面也有两个仙女,警幻仙子和她的妹妹可卿,可卿还主动招宝玉为婿!然后还有其他众仙女歌舞饮宴情节。很明显是套用天台桃源故事来写的。


 再看宝、黛、钗之间的三角恋关系,也跟戴复古及刘阮遇仙的故事相似。先看看戴复古的故事与天台桃源故事的相似之处。


 第一,刘、阮两人是原来已经有家室的人,戴复古也是家中已经有老婆的了;


 第二,主动方都是女方。刘阮是仙女被勾引的。戴复古是被招为上门女婿。


 第三,相比于原来的妻室,艳遇中的女子的地位更高,或者家境更好。


 第四,男方都没有留恋这个艳遇的女性,最后都很思家,都回去了。


 这四个特点,跟宝、黛、钗之间的关系特点,是几乎一样的。宝玉、黛玉青梅竹马,早有情意;然后宝钗是后来者,主动勾引宝玉;宝钗家境比黛玉好;宝玉也一度动心,但动的只是色心,他始终还是喜欢黛玉,最后跟黛玉定情。


 除了主线情节跟天台桃源的故事相关外,支线情节也有预演。第十一回王熙凤去宁国府庆寿辰,并探望秦可卿的病回来,路经会芳园时,作者对园中景致进行了一番的描写:


 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滴滴,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西风乍紧,犹听莺啼;暖日常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近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座,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这篇赋的第二句是“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就明文提到了天台山。而且这么巧,跟徐灿的《怀灵岩》一样,这里也是同时还提到了西施。“若耶溪”,就是传说中的西施浣纱处。


 很多人搞不明白,宁国府的后花园,跟西施、跟天台山,有什么关系呀?经过我上述的分析,答案很明显了。若耶溪住着西施,天台山住着仙女,都是会勾引男人的美女。这就是暗示宁国府里面也有个“仙女”在勾引男人。


 那么宁国府的女性,书中写到的就只有尤氏和秦可卿。而秦可卿正在病中,不会是她,那只能是尤氏了。




书中接着写凤姐碰到了贾瑞。显然这个贾瑞就是来跟尤氏偷情的。这就是焦大口中的“养小叔子”。因为贾瑞是贾珍的族弟嘛。故此,后面尤氏才急匆匆找人来叫凤姐回去,还亲自在楼梯门口迎接,就是怕事情败露。


 所以为什么作者要在贾瑞身上,安排这么一段“风月宝鉴”的情节呢?那都是跟全书大主题相关联的。贾瑞因“风月”而死,这就是脂批反复说的“大讽刺处”。


 好了,分析了这么多,相信大家对于书里书外人物关系的影射已经大致清楚了。宝玉、黛玉是影射陈之遴与徐灿这对原配夫妇,而宝钗呢,就是扮演勾引男人的仙女,她的影射原型,就是陈之遴在京城有艳遇的某个女人。


 那么诸位,这个女人是谁?这恐怕才是最关键的地方。


 如果只是某个普通的小妾,或者是其他什么普通的女人甚至妓女,就绝不值得作者花大力气来写《红楼梦》这本书。


 这个女人的身份是绝不简单的。要知道,天台山的女人,可是个仙女呀,是身份高的女人去勾引身份低的男人。而陈之遴已经官至一品了,身份比他还要高的女人,那会是什么人?


 我们再回头来看看黛玉、宝玉的第一、第二次葬花。


 第一次葬花情节中,宝玉就已经有那种花花公子的表现了。他调戏黛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黛玉发怒,指着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


 黛玉为什么发怒说宝玉欺负她?如果宝玉仅是以《会真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比作他们两人,黛玉恐怕高兴还来不及呢。最多是佯装发怒而内心窃喜。


 实际上宝玉说的“倾国倾城貌”,指的不是黛玉,而是伏笔以后跟宝钗的纠缠。


 我们知道宝钗的花签是“任是无情也动人”,很多人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宝钗的主要特点是心机深沉,表面装得端庄守礼。但这只能说是“虚伪”,而不是“无情”。惜春那样的才是“无情”呢。


 那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把上句连起来看:


 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


 大家明白了吗?作者的真正重点其实是上句末的“倾国”。意思是说宝钗是个“倾国”的人。她既是影射令明朝“倾了国”的满清,也是影射其是一个后宫“倾国倾城”的宠妃。


所以为什么宝钗的住所要起名为“蘅芜苑”?这个名字,是典出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蘅芜之香”的典故。李夫人死后,汉武帝于睡梦中得李夫人授以“蘅芜之香”,醒来后满室异香。


 那么诸位,李夫人身上还有另一个更加有名的典故。李夫人本来只是一个歌妓。她的哥哥是受宠于汉武帝的太监李延年。李延年为了介绍她妹妹入宫,在汉武帝面前编了一段歌舞: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这首歌大家都很熟悉吧?倾国倾城的成语就是从这里出来的。汉武帝听了这首歌,问李延年:“真有这么美丽的女子吗?”李延年趁机介绍他妹子入宫,成为受宠的李夫人。


 所以宝钗的住处起名“蘅芜苑”,真正的用意也是在暗示她是个“倾国倾城”的人,是个后宫的宠妃。


 也只有后妃的身份,才能比一品大臣的身份高呀。


 因此,宝玉对黛玉说的那句话,其实是影射陈之遴日后的出轨。所以后面宝玉道歉时就说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


 “一品夫人”自然指的就是徐灿,而宝玉说会变个“大忘八”,指的是日后出轨的那个女人,又再找了另一个男人,让陈之遴戴了绿帽。


 再看这次葬花结束后,宝玉回到了房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如今且说宝玉因被袭人找回房去,果见鸳鸯歪在床上看袭人的针线呢…宝玉坐在床沿上,褪了鞋等靴子穿的工夫,回头见鸳鸯穿着水红绫子袄儿,青缎子背心,束着白绉绸汗巾儿,脸向那边低着头看针线,脖子上戴着花领子。宝玉便把脸凑在他脖项上,闻那香油气,不住用手摩挲,其白腻不在袭人之下,便猴上身去涎皮笑道:“好姐姐,把你嘴上的胭脂赏我吃了罢。”一面说着,一面扭股糖似的粘在身上。


 这不还是在伏笔影射陈之遴的花心出轨嘛。


 接着再看第二次葬花。大家要知道,为什么第二次葬花的这一天,黛玉不理宝玉?这就是因为前一天,宝钗来看宝玉,两人在宝玉房间一直聊天说笑,聊到了三更半夜。恰好黛玉也来,被关在了门外,遥遥听见宝、钗两人的笑语之声,气恼加上自伤身世,上演了全书中最悲切的一场哭泣,连树上的雅雀也“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这是全书中宝、黛两人矛盾最激烈的阶段。过了这次后,就慢慢重新和好了。


 这一段文字,就是紧接着薛蟠生日,把“唐寅”误为“庚黄”的那段情节的。所以书中的这一连串情节,都是暗暗地紧密关联的,背后的影射含义就是贯穿上下的核心脉络。




那么通过黛玉葬花情节,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即陈之遴进京后有出轨外遇的行为,而且是跟某个后妃所发生的。那么我们不妨再重新分析稻香村的那几首诗句和对联,就会发现其中隐藏在最深处的含义,也是跟这个主题相关的。


 “红杏梢头挂酒旗”这句诗,是唐寅的题画诗。这幅画画的是杏林春燕。那么为什么有这幅画呢?野史记载,唐寅当时受南昌的宁王所聘,来到南昌后,是当宁王的嫡妻娄妃的书画教师,就住在宁王为娄妃修建的杏花楼里面(现在的南昌杏花楼景点,就有一个唐伯虎故居)。这幅杏林春燕就是唐寅画给娄妃的。据说日后宁王造反,唐寅也是因得到了娄妃的通风报信,而装疯卖傻得以逃走。所以这里面就是一个风流才子跟后妃的故事。


 再来看“柴门临水稻花香”,用意就更深了。这是许浑的诗。许浑独创了一种诗体,叫做“丁卯体”。大致是将颔联的出句和对句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形成了“平仄平—仄平仄”这样的对仗。另外又由于许浑晚年住在丁卯村,因此后世把这种诗体形象地称为“丁卯体”。


 为什么说形象?我国古代木工中有一个独具特色的技术,木头衔接不用钉子,而通过“丁卯结构”相接,既天然又结实。那么相信诸位老司机们都能明白,这种“丁卯结构”,可以用来暗喻男女之事。


 我们不妨再来看看陆游写的那首《读许浑诗》:


 裴相功名冠四朝,许浑身世落渔樵。


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


 “裴相”是指唐代的三朝名相斐度,“午桥”就是指斐度在长安的家。“丁卯桥”就是指许浑所住的丁卯村之丁卯桥。


 现代很多研究许浑的人,把这首诗当成陆游也很欣赏许浑的证据,以此来抬高许浑的地位。我每当看到这些观点就觉得好笑。现代人真不懂古人的花花肠子。


 陆游是个什么人呀?一生致力于从军打仗,收复中原,希望建功立业。到死都要子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斐度无论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均有出色成就,这样的人正是陆游的偶像。而许浑是个当官目的就是为了攒钱养老的人,陆游怎么会认为这个人的“风月”诗才的成就,还在斐度的功名成就之上呢?


 这其实是一首讽刺诗。“午桥”所在的长安,是当年西晋的都城。而“丁卯桥”,是在东晋元年,在长江南岸的镇江修建的。这是暗指东晋。


 陆游是以西晋、东晋,来类比北宋和南宋。南宋皇帝毫无北复中原的志气,只沉溺于“风月”之事。这个南宋开国的“江山主”, 能强过北宋当年的开国皇帝的,也就只在“风月”一事上了。


 这个意思,是跟那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意思是一样的。因此,陆游后来被贬官回家,其罪名就是“嘲弄风月”。


 原来许浑跟“风月”还有这样的关系,难怪作者要选他的诗来作引用了。不仅如此,“丁卯桥”是在东晋元年时修建的,东晋的开国皇帝是晋元帝司马睿。这个司马睿,据正史记载,并非皇族血脉!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觐袭封琅琊王后,其妻夏侯氏被封为妃子。夏侯氏人很风流,没多久就与王府叫牛金的一个小吏勾搭成奸,后生下了司马睿。因此有“牛继马后”的说法。


 所以大家看,作者的用意真是很深很深的。


 最后再看稻香村下联的“好云”。陈之遴不仅是“红杏”,而且是“日边红杏倚云栽”。这“红杏”可是倚着“云”来栽种的呀。


 书中的那个妓女,名字就叫“云儿”。云儿念了一首淫诗:“豆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不得进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


全书提到“豆蔻”的,除了这里,就只有宝钗蘅芜苑的对联“吟成豆蔻才犹艳”。而“三月三”,这不就是探春的生日吗?后来宝钗也正是通过“打秋千”来勾引贾雨村的。


 三月三日,也是古时的“上巳节”。春秋时代,到了这一天,男男女女都到河边洗浴,称为“祓禊”。《周礼》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意思就是在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自由在野外交合。


 云儿的结令是“桃之夭夭”。这是出自《诗经》中《国风·周南·桃夭》,描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出嫁。


 《毛诗序》说:“《桃夭》,后妃之所致也。不妒忌,则男女以正,婚姻以时,国无鳏民也”。这“桃之夭夭”又是跟后妃有关的。


 书中所有这一切,通过作者巧妙的设计和影射,全部暗暗勾连起来,形成一张无形的大网。这张大网所围绕着的,就是“天台桃源”这个核心的“风月”故事。


 而如果说这张大网有一个网眼,能够让我们窥见其中隐藏的核心秘密的话,那么这个网眼,就是宝钗的蘅芜苑!


 事实上,蘅芜苑的整个布局构造,就是照着“天台桃源”故事中,天台山以及里面仙女居所的布局描写来去设计的。关于此点,我在后面写到蘅芜苑的时候在来详细分析。





【相关文章】

稻香村对联是红楼梦核心影射的点睛之笔

THE END

本文地址:http://www.yesbaike.com/view/144449.html

声明:本文信息为网友自行发布旨在分享与大家阅读学习,文中的观点和立场与本站无关,如对文中内容有异议请联系处理。